藏茶·醒茶·品茶

《中国古典家具》2017年2月刊 主編 林育程

臺灣一位愛茶的金屬達人 — 蘇育鋐,三十餘年來,他因緣接觸越南沉香,開始學香、藏香,且因喜愛喝茶進而種茶、制茶。並借由多年在金屬領域的專業及經驗,於2006年起開始研發合金封香工藝的藏茗罐,在2008年創立“厚工育匠”文創品牌,逐步完整精製的“厚工茶”與“厚工罐”。

 

“是完整,不是完美。”身處蘇育鋐位於彰化秀水隱隱散發著檜木清香的辦公室中,聊起他的高山茶,聊起他創作的藏茗罐,話題往往還是會回到這一句話。

 

“我不認為世間有完美,我不完美,我也不認為我的創作是完美的。可是一件作品,如果是完整的,其實就已經不簡單了。”在他看來,自己的作品往往是“拙”的,他從學不會向天地、向自己討巧,“我就用一點真心,做自己而已。”

 

即便是金屬這樣帶著“冷感”的材質,也因著這份匠人誠意手工的“拙”,而令人自然而然地感動。

愛茶的“金屬達人”

1993年,兵役結束沒幾年,蘇育鋐就自己開工設廠,從事金屬表面加工處理,專營美國商用水龍頭品牌代工。2004年,他成立原葆企業有限公司,在金屬材料的技術及應用設計領域裏更上一層樓。

 

論及二十多年從事的金屬事業,這位理性的“金屬達人”,有著許多在製造業頂尖的專業經驗或是技能可以分享;而言及“副業”,他又能沉澱出十分感性,細數過往與未來,語帶情深。

北緯23.5度,2200公尺

北緯23.5度,交匯臺灣島2200公尺的福壽山脈處,蘇育鋐的“厚工茶園”,即隱身此中——運用先民遺留下來的老樹種,以高山岩石土壤層為底蘊,佔據環境與地理位置上的得天獨厚,造就高山烏龍茶的最佳“住所”。

 

山風、雨露滋養著茶園,同時,也面臨著變化多端的高山天氣的嚴酷考驗。面積遼闊的茶園,每年春茶與冬茶的產量,卻從來都要“看老天爺的臉色”。

 

制茶依然使用日據時代的傳統機具,堅持保留古味。所制龍涎紅茶、氣韻炭焙茶、高山烏龍、高山著涎茶、極品冬片,或醇厚甘甜,或清香淡雅,皆體貼入喉,茶韻悠長。

 

“無論何種茶,都一定有它的工藝,也都值得尊重,但重要的是一定要‘乾淨’。很多時候,‘茶’其實都是被‘人’破壞了。”因此,厚工茶園奉行自然農法,不使用化肥,採用益菌生態防治害蟲,力求土地的永續利用,與大自然共存。

 

“臺灣這麼好的茶,就剩我們在堅持,我是怎樣管理茶園,如何制茶,希望能為人理解,而能有一些改變吧。即便我沒有賣到茶,我也很開心啊。其實我是在跟自己交代。”面對一直不斷變化的全球環境與氣候,蘇育鋐常會問問自己,還有多少年的好茶可以製作?他沒有確切答案,唯有用心去做好每一年的茶,尊重每一片茶葉生命的轉換。

一點真心

而他開始製作“厚工罐”,起因只是為了自己能更好的留存愛喝的好茶。當百年前的工匠手工鍛敲打造的錫罐,被淹沒在現代紙盒、鐵罐、塑膠罐裏時,蘇育鋐在考慮,如何以現代科技加上傳統手工質感,打造可以傳世的藏茗罐,替茶葉賦予最完善的對待與保存。

 

金屬事業累積的專業經驗,在制罐的過程中於他而言自是如虎添翼。儘管如此,不易把握的金屬材質,仍耗費了他近2年多的時間,在丟掉了幾仠只罐的失敗後,終於找出均質配對,並穩定材質合金的配方,運用高階精密金屬工業設備處理,同時結合手工精製,從金屬熔合到實心棒材、挖空成鑵,歷經17道工序的“厚工罐”逐步成型。

 

歷時8年,如今已有9種顏色,20多種器形,小至1、2兩裝的隨手罐,大至8斤重的七餅倉,為愛茶人奉上形色皆美的藏茶醒茶“神器”。

 

彰化的原葆工廠中,還特意辟出一處空間,存放著蘇育鋐歷年研發的各式“厚工罐”。而其中,還在進行著藏茶、醒茶的“實驗”,他仍在不斷找尋著茶與罐的最佳關係。

 

有人說,一只茶罐,是蘇育鋐將天、地、人融為一體的緩緩修行。“它或許不很華麗,或許沒有精巧的雕刻,但我用最真的一點真心,來完整作品,注入能量。我很少會刻我的名字,一旦刻上,就一定會有能量與生命。一只茶罐,它能跟著你一輩子,並傳承到下一代,我創造它,它跟著各自的主人走向世界各地,再帶來各自不同的故事與我分享,這就足夠了。其他的,我不會多想。”

一生懸念

這幾年,蘇育鋐在朋友的建議下,也開始嘗試推廣所制的厚工茶與罐,參與茶會,參加展覽……為了照顧“厚工育匠”這個他一手帶大,如今已邁入第9年,仍需要不斷“付出”的一個“小孩”,他希望他在這之中傳達的態度能被理解,能影響一些人。

 

這種照顧,無疑是辛苦的,也是孤獨的。“不是有毅力就好,還要很多投入。”這種投入,既要時間精力,也仰賴資金。蘇育鋐以輕鬆的口吻直言很“累”,卻像個寬容的大家長,包容一個孩子“漫長”的成長,並為其得到的點滴而歡欣,儘管,那與他所付出的並不相等。“怎麼做的初心才是最重要的,認真去做,到後面才會得到尊重。至少我過得很開心,至少我在做對的事。”

 

所以,他會願意為了一次展覽而認真投入漫長的前期準備,卻不會要個“一定”的結果;所以,在任何的茶會,他都希望將“人”抽離,只注重茶,只回歸到茶葉本身。

 

每年,蘇育鋐都會至少完成一至二項新產品的研發與產制。十餘年的品牌探索之路,他也終於找到了雖然還不達“完美”的安身立命狀態,但已能夠“完整”地將他個人對生命價值的領悟,逐漸轉換為品牌的核心價值。

 

“或許,這份匠心是孤獨,是挑戰,但茶,香,罐,會跟我一輩子。”不過是一點真心,也是一生懸念。